|
||||||
|
||||||
日出時刻,一片幽靜的河谷突然活躍起來,風電場上百余臺風機開始了它們嶄新的一天。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映射出一片金黃色光芒,使這片風之光更為醒目和迷人。這里是位于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安寧河谷的電建新能源公司西南分公司西昌大德風電場,也是榮獲“中國電建優質工程”獎的中國最大河谷風電項目。 在這里,不僅有巨大風輪構建的美麗畫卷,還有一群熱愛工作鐘情鉆研的青年技術人員,他們在技術創新這條路上刻苦奮進、不斷鉆研,展現了青春的智慧與熱情,書寫著基層員工創新的生動篇章。而這顆創新的種子,早在2018年便已在這片風電熱土上悄然生根…… 破土而生:從零星火花到創新熔爐 那一年,大德風電場鼓勵青年職工自發成立“技改小組”“創新小隊”,圍繞設備管理、運維優化、安全防控等具體問題開展探索,像點點星火閃耀在辦公室、筆記本和班前班后會的復盤中。 “不夸張地說,在最‘瘋狂’的時期連打印機都要靠搶,大家靈感爆發,創新點子一個接著一個,寫在白板、伏在案頭,哪怕值夜班也能抽空擋琢磨個方案雛形。”——青年職工周濤回憶著最初的“星火時刻”。 2025年初,借助電建新能源公司“五心電廠”創建工作的契機,這些已初具雛形的點滴探索和階段成果,進一步系統升級為“青年群創工作室”,繼續用每一次的實踐檢驗“匠心”,打磨技術果實。這不僅僅是創新隊伍在名稱的變化,更是創新機制的完善優化。大德風電場為工作室提供了獨立的辦公與研討空間,明確負責人及團隊架構,核心成員由技術骨干、班組長和青年職工組成。工作室運行模式清晰明確——“現場出題、集體破題、分步驗題”,堅持從生產一線挖掘課題,通過集體研討凝練思路,采用小范圍試點驗證效果。與此同時,實施“導師帶徒、項目負責、滾動推進”管理機制,鼓勵青年員工挑大梁、骨干員工傳經驗,真正營造出“事事可創新、人人有舞臺”的良好氛圍,將點點火種匯聚成持續燃燒的創新熔爐。 攻堅成型:理論之壤滋養創新之樹 青年群創工作室成立時間雖不長,但工作室的成員們始終堅持“現場是最好的實驗室,問題是最好的老師”的理念,在攻堅實踐中積累理論厚度。工作室聚焦風電設備運行監測、結構安全保障、控制策略優化、材料耐久設計等方向,迄今已獲得4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6項軟件著作權登記,1項國家發明專利,同時工作室還先后榮獲電建新能源公司群創榮譽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電建集團群創榮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等。 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對風電場日常運維的深度觀察和系統性理論建構。例如,多項與風電葉片監測結構相關的專利,基于葉輪受力異常識別機制,結合流體力學與結構動力學理論,實現更精準的故障識別模型;冷卻系統改良類專利則立足風場環境特征,構建熱交換優化模型,提升理論效率指標;電氣控制類相關軟著圍繞運行數據識別邏輯和控制語言建模進行優化,側重功率調控策略的邏輯優化;而安全防護類設計方案,如防墜裝置、防護器具結構調整,則在保障生產人員安全基礎上不斷迭代。 猶記得“可在線監測軸承運行狀態及磨損情況的軸承保持架結構”專利的攻堅過程,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青年職工朱謹益在日常巡檢中,無意間注意到一臺風機在滿負荷運行時軸承振動數據出現了輕微異常。他在班后會上提了句:“如果保持架能‘自己說話’,是不是就能提前知道磨損在哪一刻發生?”這一句“異想天開”的發問,在技術創新室激起了不小的水花。隨即,一個全新的課題被列入攻堅計劃。幾天之內,工作室的白板上就密密麻麻寫滿了草圖、參數和傳感器型號。他們白天輪值運維,晚上便自發留在工作室查閱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提出在保持架結構中預埋傳感元件并通過無線方式傳輸數據的設想。經過多輪方案論證和模擬推演,團隊最終形成完整理論構架,包括傳感器布設邏輯、信號采集機制、數據解析模型及NFC通信路徑建議,完成了專利撰寫和申報工作,并獲得了“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優秀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 工作室當前的創新成果,雖尚未進入批量改造階段,但其理論價值已為后續課題研究、設備設計對標、運維機制優化提供了重要的模型支撐與數據基礎,成為未來推動更大范圍技術進步的“知識種子”。 深耕育人:實踐之路塑造青年英才 “大德風電場青年群創工作室的使命之一,是讓大家敢問‘為什么’,也能探索‘怎么辦’。”大德風電場負責人如是說。 正是這種鼓勵探索的氛圍,讓一次班組檢修例會上的普通提問,催生了一個青年群創雛形。2024年初,檢修員李國昭在參與變壓器檢修時,發現油浸式變壓器呼吸器下部油杯因長期銹蝕和結構限制,使用傳統工具拆卸時常常出現卡澀或損傷玻璃杯體的問題。面對這一困擾,他提出:“我們能不能自己設計制作一個夾具,既能調節規格,又能防止損壞油杯?”針對這一“能不能”的提問,青年成員圍繞夾持結構、橡膠防護、張力控制等要素開展模型設計與原理推演,最終形成了《一種用于油浸式變壓器呼吸器油杯拆卸可調節器械》的群眾性創新創效成果。 在成果推動的同時,工作室更注重青年人才的系統培養:由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班組長擔任“課題導師”,不僅傳授技能,更注重方法指導,引導青年員工形成“發現—分析—解決”的閉環思維鏈條;各類項目實行“負責人制”,由青年員工擔當課題全流程主導,從立項到總結,全面錘煉其組織力與執行力;配套實施“創新積分”制度,鼓勵青年不斷提出設想、完成推演、形成成果,實現“由量到質”的進階成長。 目前,工作室已有7名青年職工入選電建新能源公司“百千萬”科技人才庫,成為公司技術梯隊的重要儲備力量。更多成員已在各自運維崗位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在班組管理、故障分析、理論推廣等方面持續發揮影響力。 此外,工作室還承擔青年員工培訓功能,定期組織專題分享、技術講座、模型演示、操作模擬等活動,將“從模糊構想到清晰表達、從碎片思考到系統總結”轉化為工作常態,使群創平臺成為青年員工成長的“第二課堂”和“加速跑道”。 精益求精,獨具匠心。在大德風電場,創新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詞”,而成為班組討論的日常話題、運維記錄里的思維片段、值班日志中的復盤思索——成為一種自然生發的“思想習慣”,一種本能追求更優解的職業素養。 面向未來,大德風電場將繼續深耕這片創新沃土:拓展平臺覆蓋面,吸引更多一線力量參與;完善課題孵化流程,打通從立項到成果的閉環;健全理論成果檔案,建立共享型知識數據庫。 讓每一位有想法的員工都有思考的自由、有試錯的空間、有制度的保障,讓更多理論成果在一線扎根發芽,匯聚起電廠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與青年力量。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