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奔騰不息的考卡河畔,坐落著中國電建承建的哥倫比亞伊圖安戈水電站項目。這不僅是一項推動當地能源結構優化的重要工程,更是一場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探索。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電建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以實際行動守護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生態安全。 伊圖安戈水電站所處區域是哥倫比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帶之一,其中這里棲息著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黑帽懸猴。為了避免項目施工對其活動路徑和棲息環境造成影響,項目部屬地環保部門,啟動黑帽懸猴“生態伴隨追蹤”計劃,開展為期數月的生態習性追蹤研究,科學調整施工時間與作業路徑,有效避開其活躍區,確保這群“空中體操選手”的林中家園不被驚擾。 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在開挖區域發現了當地特有蛇類——大眼斜鱗蛇。面對這類對生態系統有重要調節作用的物種,項目堅持“發現一處,保護一處”的原則,組織專業生態團隊對其實施區域性遷移保護。通過搭建臨時遷移緩沖帶、定向網箱誘導與生態通道連接,成功將蛇類遷至距施工區安全范圍外的自然林地,有效避免了棲息地的破壞。 棕蝠在當地森林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天然的“蟲控衛士”與“種子搬運工”。項目建設前期,部分施工區域需清理空心樹洞與廢棄洞穴,項目部在施工前組織環保專家進行全面排查和遷出,并設立了臨時蝙蝠收容點。在環境穩定后,統一安排生態保護性放生,為棕蝠種群的延續提供了良好條件,避免生態鏈條斷裂。 同樣,在植被保護方面,項目團隊也堅持生態優先、最小擾動的原則,將綠色理念貫穿于每一個施工細節之中。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樹有所依、綠不斷線”的生態底線思維,對原生木棉樹進行編號登記與健康評估。對于確因施工影響而必須移除的木棉苗木,實施“一移一補”和“近源種植”策略,將樹苗移植至相鄰生態緩沖區,確保其繼續生長。同步開展本地化物種補植工作,恢復植被結構,提升綠地連續性。 伊圖安戈水電站項目的生態保護實踐,是中國電建在拉美大地上播撒的一顆綠色種子,更是中國企業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承諾的真實寫照。項目始終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以實際行動詮釋“守護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莊嚴承諾。未來,中國電建將繼續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征程上,讓更多工程與自然共榮、與生命共舞。 對大眼斜鱗蛇進行保護性轉移 對黑帽懸猴生態習性進行追蹤 木棉樹苗恢復性移植 |
|||||
【打印】
【關閉】
|
|||||
|